“这两年,太多客户都把订单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了,特别是体量比较大的品牌进口批发商,海关数据一片VNVNVNVNVNVN、MYMYMY、ININININ。”
“越南一条街去年年底工厂翻了一倍,一来就抢工人、卷工资。”
……
近年来,产业链转移、欧美订单“东南飞”,成了中国外贸人绕不开的“心病”。
全球产业链转移呈现什么趋势?哪些产业转移了?转移到了哪里?为什么转移?中国外贸人怎样才能不被“甩下车”,甚至顺势搭上新快车?
我们常说的产业转移,其实得掰开看。
今年3月,惠普CEO表示:“预计到本财年结束时,北美销售的商品中将有不到10%来自中国,这意味着90%以上的商品将在中国以外的地区生产。”
事实上,不仅是惠普。更早的时候,苹果、三星、戴尔、索尼等公司纷纷将部分产能外迁。
产业转移到了哪里?
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《2025年世界投资报告》显示,在当前跨国企业进行全球生产基地重组的大背景下,东南亚、东欧与中美洲成为主要受益地区。
特别是在东亚地区,尽管2024年中国外资流入连续第二年下降,降幅达29%,但东盟国家引资规模达2250亿美元,同比增长10%,创下历史新高。
以我们的邻居越南为例,其十大出口企业如下:

越南出口商前十中,超半数为外资企业,如韩国三星、美国英特尔、韩国LG集团、台湾富士康等。
这几年,越来越多的中国老板选择出国建厂。

根据《202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》显示,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地区构成:

其中,2024年,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流量343.6亿美元,创历史最高值,比上年增长36.8%,占当年流量总额的17.9%。对东盟投资的第一目标行业是制造业153.9亿美元,比上年增长68.2%,占44.8%,主要流向泰国、印度尼西亚、越南和新加坡。
根据《经济学家》一篇文章的分析,最有可能承接中国产业外迁的目的国为:
亚洲:越南、马来西亚、泰国、印度尼西亚、印度;
美洲:墨西哥、巴西;
欧亚交界:土耳其。
正常来说,随着一个国家产业升级、人工上涨、环保要求等因素,必然会发生产业转移:低端产业必然会向劳动力密集地区迁移。
历史上一共发生了四次迁移:
英国→美国;
美国→日本、德国;
日本、德国→亚洲“四小龙”(中国香港、中国台湾、新加坡和韩国)以及部分拉美国家;
欧美日等发达国家、亚洲“四小龙”等新兴国家→中国。

而当前,中国的部分产业正在向东南亚国家转移。
毕竟,如果你是服装、制鞋业的老板,越南工人的工资便宜了一半,你会选谁?
但是,这样的产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型产业(如服装、鞋帽),不怎么需要产业链配套,利润微薄,工人工资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利润的高低。

真正让人警惕的是:关税和地缘风险日益成为外企调整产业链的首要驱动因素;美欧等国家“不转移、不下单”,形成了“裹挟式”产业链外迁。
为什么这么说?
劳密产业转移令人理解,但是不少资本密集型产业也在逐渐转移。
要知道,成本这个东西,不能单看人工成本,更要看全产业链配套。中国坐拥全球最齐全的工业门类,正是家底最厚的地方。
根据波士顿咨询的测算,企业重组供应链平均消耗18%的年净利润;美国一些公开数据显示,来自越南、墨西哥的“中国替代品”价格高出大约9%-15%。
因此,这些产业的转移并不符合成本因素。

而近年来,美国动作不断,一再加税、制裁,迫使跨国企业做出“痛苦但必要的选择”:通过产业转移等手段,减少对中国的依赖。
这使得部分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不得不“被动”或“跟随”出海。例如,手机品牌外迁后,富士康为代表的组装商或元器件生产商往往会随之迁移。
同时,不少中国企业也面临转移难题:

但是出国建厂,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,在人家的地盘,有没有利润也是人家一句话的事情。具体可以参考在印度投资“折戟沉沙”的亚马逊、可口可乐、三星、小米等国际大厂。
产业转移给固守国内生产、传统模式的外贸人带来直接冲击:订单流失、价格竞争力下降、客户流失。
中国外贸企业又该怎么办?其实很难有一个万全之策,但是,有几个可以思考的方向。
中国产业链齐全、工人素质高、基础设施完善,这是东南亚短期内难以替代的优势。
企业应逐步提升产品附加值,摆脱低价竞争。这必然带来短期阵痛,但形势所迫,只能向上突破:
技术驱动:加大研发投入,掌握专利和行业标准,提高产品附加值。例如,从生产服装转向研发高性能面料。
服务化转型:为客户提供“产品+服务”的整体解决方案,延长产业链,提高服务质量。例如,从卖设备延伸到卖维保、卖数据、卖效能。

与其被动等待订单流失,不如主动出海。深入考察后,在东南亚、墨西哥、东欧等地区设立分厂或合作基地。这不仅能贴近市场、规避关税,还能利用当地劳动力成本优势,服务区域客户。
欧美订单虽重要,但“一带一路”国家、RCEP区域、中东、拉美等新兴市场增长迅速。

(2005-2024年各地区在中国出口金额中的占比变化图)
中国企业应积极拓展多元市场,分散风险,寻找新的增量。借助云平台,可以降低开发难度,点击即可跳转查看→超简单!手把手教你开发小语种市场
